十多年前,这项技术被家长当作“骗术”,如今挽救数千儿童生命!仁济医院科普微电影《新肝宝贝》首映 世界滚动
(相关资料图)
从“编”到“演”医护患儿全程参与微电影制作伴随着救护车急促的鸣笛声,一场小儿活体肝移植抢救手术拉开了序幕。丽丽(化名)是一位来自广东省偏远农村的年轻母亲,家庭生活来源全靠孩子爸爸打工赚钱。 生活虽然艰难,孩子们的笑脸却也能让丽丽觉得很幸福。可是天不遂人愿,姐姐月月和弟弟亮亮突发疾病。由于孩子爸爸要工作,丽丽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当地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丽丽四处求医,辗转多家医院,始终无法查出孩子们的病因。丽丽求医的希望,总是伴随着医生一句“这病没得治的,治不好”而转为失望。 “他们(医生)委婉地告诉我,让我做好心理准备,两个孩子可能只能救其中一个。两年多的求医之路,花光了我们仅有的积蓄,还借了很多债。尽管这样,还是没办法能让我的孩子好起来。”想到这里,丽丽暗暗落泪。 2020年临近春节,姐姐月月因腹水引发自发性腹膜炎,当地医生诊断姐姐随时面临肝衰竭的危险。看着濒临崩溃的夫妻二人,医生建议可以去上海的仁济医院试试。 在医生和其他患儿家长的帮助下,丽丽联系到了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主治医师封明轩。“我把姐弟俩的病例发给封医生,他让我们赶紧来上海。因为没筹到钱,我们无法立即动身,所幸在仁济医院医护人员的陪同和帮助下,姐姐和弟弟来院做了肝移植手术。现在孩子们恢复情况很好,最小的亮亮今年九月份也要去上学了。在仁济医院里,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大爱无私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是你们给了我俩小孩重生的机会。更是你们挽救了一个家庭,给了我们重新活下去的勇气!” 当天首映的《新肝宝贝》微电影,正是取材于这段感人故事。肝脏外科张家旭医生全程参与了剧本创作、影片拍摄过程。“影片中的两个故事,均源自我们亲历的救治案例,这是患儿家庭求医之路的真实写照。我们救治的患儿也在影片中演出亮相。希望通过这部《新肝宝贝》微电影,让更多患儿家庭了解小儿肝移植这一手术,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 肝脏外科儿童病区护士长黄明珠此次“突破自我”,在微电影中本色出演护士长肖琳。首次“触电”,黄明珠感触很深,她已在小儿肝移植领域走过了十载爱心接力路。在病房内,她见过患儿家长等待肝源时的焦急眼神,见过患儿重获新生时绽放的灿烂笑容。“愿更多患儿能健康成长,愿更多患儿家庭重拾生命希望。”黄明珠写下影片寄语。从“医人”到“医心”小儿肝移植团队探索科普之路从2006年10月的第一例儿童肝移植手术,到2017年8月的第1000例,2019年10月的第2000例,再到如今的第3100余例……由夏强教授带领的小儿肝移植团队用了整整16年,一步步将中国儿童活体肝移植领域从“荒原”变成“沃土”,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成为世界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截至2023年4月30日,共完成儿童肝移植3138例,儿童肝移植年手术量连续10年世界第一。 夏强表示,儿童肝移植能够在国内快速发展,除了医疗技术上的提高,也离不开临床医生在科普上的努力与探索。“15年前,如果一名医生和患儿家长说肝移植能够拯救孩子的生命,那他八成会被当成是骗子。但是现在,我们的医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科普,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肝移植可以挽救终末期肝病的儿童,这也让更多孩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从“医人”到“医心”,仁济医院小儿肝移植团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仁济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儿童病区负责人罗毅介绍,肝脏外科面向基层医生、病患群体以及普通群众开展了分层分级科普。“不少基层医师对疾病认识不⾜,导致漏诊、误诊或延误治疗;⽽病患群体因罕见病相关资料少,往往不能获得正确的诊疗知识。我们将科普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各个人群,并根据人群特点分层分级制作科普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提⾼了科普范围及影响。” 目前,科普团队组建的“新肝宝贝”义诊团已前往四川、云南、福建、海南等地进行了多场义诊,惠及的儿童终末期肝病、儿童罕见肝病患儿及家庭超过500余个。 新民晚报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