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绘就长三角教育发展新蓝图贡献力量 快看点
【资料图】
为绘就长三角教育发展新蓝图贡献力量
4月7日,教育创造未来——沪苏浙教育发展论坛在无锡经济开发区举行,来自沪苏浙三地的教育专家学者、知名学校校长等近500位教育界人士相聚一堂,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展望面向未来的教育前景,为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助力。
活动分为1个主论坛和3个分论坛。主论坛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主持,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围绕“教育创造未来——沪苏浙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探索”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学生的成长,特色也好,高质量也好,如果不体现在学生身上,就失去了意义。”刘月霞在谈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办学与课程的关系时表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没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就支撑不起学校的办学特色;没有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空泛的。她指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要办高质量教育,必须关注一切与学生成长和发展相关的要素,特别是课程、教学、评价等教育核心领域的内容。
“新课程需要‘新教案’。”研讨中,崔允漷表示旧教案难以承载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此他提出要用“学期课程纲要”替代“教学进度表”,用“单元学历案”替代“课时教案”。全新的概念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的关注。崔允漷指出,学校要制订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教研组、学科组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课时与资源等要素分学期制订课程纲要,教师要通过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历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等要素来制订单元学历案。
袁振国从广度、深度和高度3个方面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广度”是指从认知教育向非认知教育拓展,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课堂教学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还包括责任意识、情绪控制、交往和沟通能力等多维度构成的社会情感能力。“深度”是指从一般知识能力向核心素养深化,主要体现为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4个方面。“高度”是指从全面发展向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
“此次论坛向外界释放了3个信号。首先,教育的未来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共同创造;其次,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教育系统应有的责任,要走好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教学和课堂改革;第三,沪苏浙三地教育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创造未来教育上有先发制人的优势,有义务、有责任、有底气在全国实施新课程、新课标上发挥引领、示范、带头作用。”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表示,当前,沪苏浙三地已在学校层面通过教师培训、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形式进行协同合作的相关尝试。
“这次沪苏浙教育发展论坛由无锡来主办,为无锡教育搭建了一个深入学习、研讨交流的良好平台,也为无锡教育创造了一个与兄弟城市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良好机会,必将对推动无锡教育改革发展起到积极深远的影响。”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在致辞中表示,无锡市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这一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教育新实践。近年来,无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以无锡市最年轻的板块经开区为例,该区是无锡“一城双核”布局中的“创新核”,自成立以来,始终锚定“建全市最好的学校,办全市最好的教育,创全市最好的品牌”这一核心目标,聚力品质内涵提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全力打造教育新高地,建树民生新标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截至目前,经开区已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3.16亿元,年均增长26.83%,完成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学校3所,累计新增学位超1.5万个,目标到2035年,学校总数达90余所。2022年,经开区和华东师范大学、狄邦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改革试验区,并将在核心区开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太湖湾实验学校(暂定名),探索新形势下政府、师范类高校和教育企业共同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江苏、上海、浙江三地教育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无锡市教育局、无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承办。分论坛中,各地专家学者、知名校长还分别围绕“面向未来的高品质学校探索与实践”“面向未来的教师专业成长”“面向未来的课程实施”3个主题,聚焦学校建设、教师发展、课程实施等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分组讨论。论坛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汇集了专家经验、学者智慧,为绘就长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创新时代新蓝图贡献了教育人的智慧与力量。